旨在促进长三角地区深化改革、协同开放的重磅措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2月24日正式发布。《总体方案》提出,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重要载体。 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覆盖区域涵盖两省一市(江苏、浙江和上海)7100多平方公里,随着《总体方案》的深入推进,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影响深远。” 《总体方案》指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有利于虹桥商务区及相关地区强化国际定位,彰显开放优势,提升枢纽功能,形成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新高地;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长三角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能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总体方案》最大的看点是形成“一核两带”功能布局。其中,“一核”是上海虹桥商务区,面积为151 平方公里,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 “两带”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重点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江海河空铁联运新平台。 “与2019年上海发布的《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 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中的‘国际开放枢纽’范围仅涉及151平方公里不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范围已拓展至长三角两省一市部分区域,合计7100多平方公里,总面积超过上海。”杨建文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除覆盖区域的拓展,功能定位的内涵也已扩大。杨建文表示,虹桥商务区之前的定位就是开放枢纽、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新高地,“而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中,该区域将成为长三角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成为外部与长三角地区联系的国际枢纽。” 尽管“一核两带”未涉及安徽,但在地理位置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无缝连接,在互动和带动中也将辐射到安徽。《总体方案》即提出,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融资源优势,支持合肥打造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为长三角企业提供便利金融服务;依托苏州(太仓)港、嘉兴港江海河联运平台,加快建设通州湾长江集装箱新出海口码头航道、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为长三角货运客运出港提供出关检查、航班信息、仓储中转、中介代办等优质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总体方案》正式印发之前,相关研究工作已率先启动。2月5日和2月22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北向拓展带协同发展规划研究课题陆续签约。其中,《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协同发展规划研究》课题主要涵盖功能体系、交通网络、空间格局等三个方面,其中功能体系方面,将开展现状发展评估及问题剖析,确立共同发展愿景及七大板块的功能定位,理清重点功能协同体系的核心载体;交通网络方面,将制定四网融合优化方案,开展虹桥国际航空服务功能提升研究,明确枢纽周边地区综合开发方案,提出交通运营服务方案建议;空间格局方面,将提出协同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制定各板块协同发展指引,探究跨区域的空间合作模式。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协同发展规划研究》课题将以重要枢纽站点直连直通和南向拓展带一体化为目标,确定重点协同体系及功能定位,开展虹桥商务区与嘉兴的四网融合方案研究,包括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的一体化建设与运营 2000 城市轨道的建设与延伸,明确和优化南向发展带枢纽布局体系,研究枢纽周边地区综合开发方案。 根据《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未来将推进虹桥国际机场在苏州、嘉兴等地建设虚拟航站楼,“一站式”提前办理出关、乘机手续,提高交通出港便利度;规划建设沪苏湖、沪乍杭、通苏嘉甬等高铁;开展涉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轨道交通新建项目和延伸项目规划研究,加快上海市市域铁路嘉青松金线、金山铁路延伸至平湖和海盐、南枫线等线路前期工作等。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推进机制值得关注,不考虑对外辐射,71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传导和互动如何顺畅就是一个较大的考验。“杨建文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以往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示范区模式,即示范区执委会被授权授予省级项目管理权,另一种是联席会议制,一段时间召开会议对需要协调和支持的问题进行沟通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