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孕育出沙产业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10-19
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的长流水生态旅游区。”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在“五位一体”治沙模式的带动下,

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的长流水生态旅游区。

  灵武市地处毛乌苏沙漠的西缘,昔日黄沙漫天,“沙进人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灵武人的久久为功,将毛乌素沙地从宁夏平原灌区的边缘推远了20多公里。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灵武市在将毛乌素沙漠变绿的同时,也孕育出了沙产业。

  “五位一体”治沙模式

  "我们今年利用乔木林林间和甜水河绿化林带,采取开沟种植的方法实验套种甘草517亩,成活率达到80%,三至五年后可实现经济效益。”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在“五位一体”治沙模式的带动下,白芨滩已经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筑起了阻止毛乌素沙地南移和西扩的“绿色长城”。同时,这里已经孕育出经果林和苗圃1万多亩、草畜1000亩,温棚243座,牛羊上千头(只),固定资产由原来的4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林木资产由原来的500万元增加到6亿多元,每年沙产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已经超过1500万元,成功走出了一条“沙产业”之路。

  每年的九、十月份,是白芨滩人最忙碌的时节。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泉管理站的职工张学云和妻子也不例外,除了这一时期的灌木播种外,他们平时还要种植两座设施大棚、28亩果园、一个苗圃,管理1000多亩林带、11万株树木,一年四季,从来没有闲时间。好在,有付出就有收获,他们夫妻两人现在一年下来能有十来万元的收入。

  谈起现在的收益,张学云用“很满足”来回答记者。张学云是1993年来到白芨滩,那时候沙漠环境艰苦,治沙人生活更是不易,每个月仅有105元的工资,一直被住房差、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困扰,他一度有跳槽的打算。当时,和他一样有着同样想法的职工不在少数。

  为了改变现状,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出了“内改经营机制,外拓生产空间,靠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行以家庭、联组或个人划片承包机制治沙造林,发展起了果树、育苗、温棚等“沙产业”,带动职工植育树苗,再将幼苗卖出以增加收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用于反哺治沙。得益于机制创新,林场职工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过去全场每年完成治沙造林3000亩,现在每年完成3万亩,速度提高了10倍。

  在这次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探索和与沙漠的无数次较量,白芨滩人最终探索出了前沿沙生灌木林、近生活区乔灌混交林、经果林、养殖业、种植业的“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这种治沙模式被国务院确定为促进宁夏经济发展重点推广模式。

  贫困村有了亿元产业

  沙漠绿了,百姓富了,这是人类与沙漠相处当中一个双赢的结果。

  “种地要翻沙,走路要扒沙,吃饭要吐沙……”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灵武市郝家桥镇兴旺村,是灵武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搬迁移民的吊庄村,这里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是个典型的贫困村。

  但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农业技术支持下,该村大力发展沙地大棚蔬菜种植,韭菜、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多地。目前,全村425户村民中有400户种植沙地大棚蔬菜,共有大棚2200座,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万元。在兴旺村的蔬菜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这里进行着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合作社发挥技术优势,进行蔬菜无土化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实验,并通过示范带动农户实现韭菜标准化生产,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

  在为农民增收的同时,沙地韭菜还起到了防沙固沙的作用。以前的兴旺村一到冬天沙害严重,沙地韭菜则使这一情况大为改观。

  “今年我们规划建设了占地8500亩的兴旺村设施蔬菜园区,总投资1.76亿元,在该园区的带动下,全村各类果蔬产值预计将超过1亿元。”郝家桥镇党委书记朱更生告诉记者,因为地处沙漠地带,病虫害少,而且老百姓主要以农家肥为主,所以种出来的蔬菜深受客商的青睐。

  沙漠孕育生态旅游

  沙,对于宁夏来说,既是羁绊又是馈赠。沙坡头、沙湖、黄沙古渡,这些以沙为资源的景区,每年吸引着四海宾客,推动宁夏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如今,毛乌素沙漠在灵武市也正在孕育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就是生态旅游。

  长流水生态旅游区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方圆两公里内三股清泉分别从沙山脚下、细草根处、石缝隙中滴渗而出,如泪汪汪渐成涓涓细流,叮咚作响终汇成溪,在长达12公里、深50米的沙漠深处、长流水峡谷河床上日夜欢畅奔涌下泻、蜿蜒前行。看流水、观瀑布、赏奇石、踩沙坡……在这里游客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能体会到心灵的宁静,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漠。

  “我们的生态旅游区里不只有风景,经过14年的发展和治理,我们已开发农业用地2000多亩,种植有桃、李等多种水果,现已发展为一家集农业开发、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沙漠治理、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该生态旅游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生态效益的显现,景区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

  (记者 张碧迁 文/图)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